住建部日前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新规范从多个维度对住宅设计提出更高的优化要求,这对建筑设计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住宅项目领域的设计专家,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和回应。
新《规范》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设计师较为关注的要点是哪些?
从各方的反馈来看,包括层高、隔音、无障碍设计、适老化设计、不同气候区的供暖标准等,这些内容成为设计师共同关注的要点。
“层高的提升能够带来空间舒适性;隔音要求的强化,有助于营造宁静的生活环境;无障碍与适老化设计的普及,体现了对社会多样性的关注;针对不同气候区的供暖要求,则体现了节能减排与居住舒适度的平衡。”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部门副总工程师宋雪艳认为,新《规范》的实施,不仅是建筑标准的全面升级,更是对居民居住需求的深度回应。
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建筑园林院创作中心主任陈倩倩认为,新《规范》带来的改变体现在多个维度,除了提升空间品质与舒适度,适老化与无障碍设计也从“可选”升级到“必配”。此外,气候适应性与绿色技术的新规等,将推动建筑智慧化,例如光纤到户、公共区域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电梯轿厢等,成为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的标配。
新《规范》所提出的优化需求,给建筑设计团队带来哪些影响?
陈倩倩介绍,新《规范》的实施给设计团队带来的首要挑战是提升设计能力和技术,以确保设计与新规范的适配性。从长远来看,设计分工的精细化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催生新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路径。
她分析,从短期来看,新《规范》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设计流程的重构和技术细节的深化。未来,数据驱动的多学科交叉设计流程将成为主流。在方案初期,必须同步考虑层高对梁柱尺寸、结构体系和机电管线布局的影响,以避免后期返工。此外,还需引入建筑物理性能模拟,如采光、通风和隔音效果的验证。同时,无障碍流线分析(如轮椅回转空间的考量)也将成为设计的一部分,这可能会增加方案阶段的技术论证成本。
陈倩倩认为,经历上述的适应期后,新《规范》也将带来长期的正向反馈。一方面新《规范》将推动住宅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它将促使住宅设计从“功能满足”向“体验优化”转变,例如更普及的卫生间干湿分离设计,从而提升室内环境质量。技术标准化与模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层高3米、电梯轿厢尺寸等强制性指标将促使开发商建立标准化设计模块,从而降低重复设计成本。
宋雪艳认为,新《规范》的优化需求可能增加设计难度和成本,短期内,设计师需要适应更高的设计标准,以满足规范要求,但也会推动设计创新和技术进步。从长期看,随着设计师对新规范的熟悉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设计质量将得到提升。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何安诚对此表示认同。“新《规范》的优化需求,改变了设计标准,许多设计细节也将随之调整。”
“设计师需要从传统设计思维向更注重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理念转变。”上海房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王亮认为,新《规范》要求设计师更多考虑适老化需求。此外,层高提升至不低于3米,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空间进行多样化装修和功能布局设计,但同时也需要合理规划,以避免空间浪费。新《规范》对设计师的技术与细节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的提高,要求设计师选用更优质的隔音材料和构造方式。
今年5月,新《规范》实施,设计团队如何将新的标准融入到后续的设计工作中?
陈倩倩与其公司所属未来建筑研发中心团队表示,将聚焦以下方面:
一是深入研读规范并实现技术转化。构建“规范对照表”,梳理新旧规范之间的差异条款,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在方案决策过程中,建立跨专业协同机制。例如组织“新规启动会”,邀请结构、机电等专业同步参与。
二是设计工具与流程的优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将起到关键作用,用于无障碍检查等。在此基础上,依托BIM族库开发标准化模块,打造“适老化标准件库”,以减少重复设计的时间。针对不同气候区制定专项方案,如夏热冬冷地区的供暖设备预留节点。
三是成本控制与合规审查。在方案阶段需比选最优方案,利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如预制楼梯、叠合楼板)降低施工损耗,以抵消部分成本增量。实施内外部双轨制审查机制,在施工图完成后进行内部审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隔声、无障碍专项检测,以避免验收不通过导致的返工损失。
其余受访建筑师均表示新旧规范差异显著,需要尽快熟悉新规,加强学习和培训,确保团队成员深入理解并掌握新规,同时对现有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此外,设计师们将更注重跨专业协作与技术创新,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成本控制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王亮认为,新规范引导建筑设计师更加关注市场导向和用户的需求,结合市场需求打造符合“好房子”导向的产品,推动设计行业向高品质、人性化方向转型。
随着新《规范》的推行,建筑标准的提高是否会带来建安成本的增加?
何安诚谈到,建安成本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层高增加导致混凝土用量上升,节能性能和隔声量标准提升导致保温材料成本的增加,四层以上住宅必须配置电梯,智能化配置要求进一步明确,都增加了建筑设备成本。然而,成本的增加,也意味着新住宅项目的溢价能力将显著提升,而老破小住宅因隔音差、无电梯等问题,其市场竞争力可能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市场分层。
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进行了初步测算,新《规范》推行将带来以下成本变化:首先是直接成本增量,层高提升至3.0米,每平米约增加钢筋2kg(约10元)、混凝土0.02立方米(约30元),合计40-50元/平方米。另外,为满足隔声与适老化要求,可能会导致浮筑楼板的成本上升,以及分户墙隔音、无障碍坡道、电梯扶手等设施等增加。其次是隐性成本与风险。实施隔声检测、无障碍验收等新增环节可能导致工期延长,增加管理成本。
“未来应对增量成本,可以从国家政策、设计策略等方面采取措施。”陈倩倩举例,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如被动式门窗、光伏一体化,可以降低后期运营能耗成本;提升项目绿色认证等级,也可获取政策补贴;推广标准化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规模化采购有效降低材料成本。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住宅产品品质,从而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升住宅产品的经济价值。
“我们认为,成本的提升会带来短期压力,但这是住宅品质升级的必然代价。”王亮认为,从行业角度看,新《规范》的推出将淘汰低效产能,推动行业向集约化、绿色化转型。同时,新《规范》更能满足居民对“好房子”的期待,进而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范》中关于适老化设计的细节以及隔声指标等(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噪声限值)与国际标准接轨,标志着我国住宅标准正从“本土规范”向“国际兼容”迈进,为我国未来参与全球住房建设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建筑时报